履职事项清单:基层拒绝超载任务的新利器

基层“小马拉大车”困境何解?

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是基层职业的诚实写照。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,基层单位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,但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却有限,导致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困境愈发严重。基层干部不仅要应对党建、民政、卫生、教育等多条线任务,还要处理突发事件、专项检查,甚至成为上级责任的“兜底者”。那么,怎样让基层从超载任务中解脱出来?履职事项清单或许正是难题解决的关键。

履职事项清单:权责清晰的“防护墙”

履职事项清单的核心在于明确基层的权责边界,避免“无限责任”的困境。以往,上级部门通过会议、红头文件等形式将任务层层下压,基层即使无力完成,也不敢拒绝。而清单制度则清晰划分了哪些是基层的“分内事”,哪些是上级的责任。比如,四川某村“两委”干部梁诗琪提到,她不仅要负责党建宣传,还要处理共青团事务、企业服务、农业职业等,任务繁杂。如果有了履职事项清单,她就能明确哪些职业必须做,哪些可以拒绝,从而避免“什么都管,什么都管不好”的局面。

顺带提一嘴,清单还能防止“责任甩锅”现象。福建某副镇长陈星言提到,上级要求他们整改两年前的山地违规埋葬难题,但基层既无执法权,又无足够人力,最终只能被动背锅。如果履职事项清单明确规定此类难题的责任主体,基层就能有理有据地拒绝不合理任务。

清单落地:从“被动接锅”到“主动说不”

要让履职事项清单真正发挥影响,需从三方面入手:

1. 明确权责匹配:清单不仅要列出任务,还要配套相应的权力和资源。比如,基层干部反映,禁渔期监督本应是渔业部门的责任,却因人手不足转嫁给村干部,导致效果不佳。清单应明确此类职业的责任归属,避免“权力上收,责任下放”。

2. 简化考核机制:当前基层面临多头考核、重复填表等难题,清单应减少形式化考核,聚焦核心指标。比如,某村妇联干部毕佟伟提到,同一项职业被不同部门反复考核,耗费大量精力。清单制度可以整合考核内容,让基层干部把时刻用在实处。

3. 建立反馈渠道:基层需要向上级反映清单执行中的难题。例如,上海崇明某乡镇干部提到,人口普查等临时任务占用大量时刻,清单应预留弹性空间,允许基层对超负荷任务提出调整建议。

小编归纳一下:让基层轻装上阵,治理才能高效

履职事项清单不是简单的任务列表,而是基层拒绝超载任务的“尚方宝剑”。只有权责清晰、资源到位,基层干部才能从“背锅侠”变回“实干家”。正如一位驻村干部所说:“马儿只有拉力所能及的马车,才能自己往前跑。”清单制度的推行,正是为了让基层轻装上阵,真正发挥“最终一公里”的影响。未来,我们期待更多地方落实这一制度,让基层治理回归高效与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