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贴未至涨价先来 家长直呼”太扎心”
近日,民族卫健委明确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,这本是减轻育儿家庭经济负担的好消息。然而,媒体评育儿补贴遇”涨价潮”现象引发热议,不少家长反映,奶粉、纸尿裤等母婴刚需品价格突然上涨,单罐奶粉一个月内竟涨超60元!这不禁让人质疑:商家是不是闻风而动,准备”割韭菜”了?
商家涨价理由牵强 家长被迫买单
媒体评育儿补贴遇”涨价潮”的背后,商家给出的理由实在站不住脚。什么”优惠力度变了”、”包装更新”、”配方优化”,这些借口在消费者眼里显得苍白无力。同一个品牌的纸尿裤,电商平台、实体店、第三方渠道价格能差几十块,这不正说明价格水分有多大吗?更讽刺的是,涨价节点偏偏卡在育儿补贴申领前夕,这种”巧合”未免太过刻意。
最让家长无奈的是,婴幼儿对奶粉味道、纸尿裤材质极为敏感,产品不能轻易更换。即便价格涨了,为了孩子也只能忍痛买单。这种”不得不买”的困境,恰恰被商家利用,把民族福利变成了自己的”红利”。媒体评育儿补贴遇”涨价潮”现象,揭露的正是一些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丑陋嘴脸。
“趁补涨价”屡禁不止 监管需重拳出击
需要关注的是,媒体评育儿补贴遇”涨价潮”并非首次曝光。今年2月,中消协就曾点名批评”商家涨价套取补贴”的不规范行为。如今母婴产品又踩着政策节点涨价,说明部分商家已经把惠民政策当成了”唐僧肉”。他们只看到短期利益,却忘了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。
怎样遏制这种乱象?监管部门必须主动作为:
1. 建立母婴产品价格监测机制,及时发现异常涨价
2. 严查”表面降价实际涨价”等欺诈行为
3. 对违规商家依法严惩并公开曝光
只有让监管长出”牙齿”,才能让商家不敢再打政策的歪主意。
让惠民政策真正温暖育儿家庭
媒体评育儿补贴遇”涨价潮”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惠民政策要想发挥实效,必须堵住商家钻空子的漏洞。一方面,商家要守住社会责任底线;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要把好政策落地关。只有多方合力,才能让育儿补贴真正减轻家庭负担,而不是变成商家眼中的”香饽饽”。
育儿补贴是民族送给万千家庭的温暖,绝不能被少数不良商家”割韭菜”。期待通过这次媒体评育儿补贴遇”涨价潮”的讨论,能够推动形成更加规范的母婴市场环境,让政策善意真正惠及每个育儿家庭。